理财相关

最近在看理财相关的书籍,特别是这本LAOK写的<解读基金>,虽然是07年写的,但仍然不过时。

对于投资股市,特别是基金来说,大道理都懂:长线投资,避免交易,采用定投,杜绝波段操作。特别是如果定位是理财那就要接受每年大约10%的收益,不要追逐波段,那就是投机了。

这个道理都懂,市场是不可预测的,那些电台里的送股短信估计不靠谱(追逐波段),那些研究K线理论或者波段炒作的也不靠谱,国外有个通过机器学习去预测K线图的走势,最后的结论是对标普500模型无法预测,但是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通过机器学习还是有参考研究价值的。

K线

说了这么多,我也是刚刚入门,还在慢慢摸索中。。。

怀旧文一篇

今天看别人的博客提到了unix-center.net和蒋清野先生,这也勾起了我的回忆。我大概是在大三的时候接触Linux,当时是看到别人不知道从那里得到的免费Ubuntu7或者是8 CD光盘。我也就在电脑上装了一个,记得安装过程好像比现在的复杂。可惜的是我在玩了一下Ubuntu中的一款penguin企鹅游戏后就放弃了,也没花精力深入研究,大概是GUI体验不是很好吧。

重回XP后,为了继续学习Linux就找到了这个当时在国内还是独一无二的unix-center.net,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提供很多发行版,好像还有采用龙芯CPU的服务器。我每次用putty远程登录,体验命令行操作,写几行C语言程序,再跟着鸟哥的网站测试一下学到的命令。当时感觉很神奇,很方便,受益匪浅。当时同时登录服务器的人很多,很多人的文件目录都是可以访问的,我当时的乐趣之一就是挨个翻一翻每个人的文件主目录,看看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好东西不多,估计都是我这种小白),好像还可以通过命令互发消息,但我没试过。后来记得有一次蒋先生在网站上发公告说有人在服务器上运行破解密码的软件,占用了大量CPU等等,当时我就隐隐感觉网站的脆弱和孤立无源,网站好像也没什么赞助商什么的。

后来知道了unix-center.net是蒋清野先生独自创办的,花光了个人积蓄付网站的服务器和流量费用。但后来遇到了困难很难维持这个网站了,他在网站发公开信说:

我于2000年底硕士毕业之后,在美国工作了三年,又在中国工作了六年。在过去的两年半中,这个系统烧掉了我大部分的工资和积蓄。购买各种服务器设备的费用,大概是70万人民币;北京赛尔机房的服务器托管和带宽费用,大概是每年30万人民币。。。和我同年龄的人,现在大部分都有车有房了吧。而我最值钱的资产,是在保安严密的机房中的三个机柜。

后来我也一直没再关注过unix-center.net,现在也访问不了,应该是很早就停掉了。今天抽空看了一下蒋先生的近况。unix-center遇到困难后,他想方设法度过难关,后来估计不成功吧,就回到海南老家,看这篇帖子蒋先生的评论,好像回海南创业搞农业??最近
根据他博客的内容是在澳洲AWS搞云计算和在悉尼大学读博士(真是老当益壮啊)。

蒋先生也坦言自己是个纯粹的搞技术的,不懂如果把技术变现,估计也不屑于谈钱。这是技术人员的通病吧,很难找到既有技术又有商业头脑的人。中国的教育的一个短板就是强调专才教育而忽略了通识教育,固然专才教育可以提供大量的工程师满足当前的经济需求,但就当下提倡技术创新和全民创业来说就很那满足了,现在需要的就是既有技术专才又有情商高的通才。

最近情绪低落中…

想起了 Lionel Richie 唱的 Say You Say Me :

Say you, say me
Say it for always
That's the way it should be
Say you, say me
Say it together, naturally
I had a dream, I had an awesome dream
People in the park
Playing game in the dark
And what they played
Was a masquerade
But from behind the walls of doubt
A voice was crying out 
。。。。

工作中发现的交流问题(X-Y Problem)

我很早就读过酷壳的这篇文章X-Y Problem,在工作中同事时常犯这种问题-_-!!!。

虽然我自己也不擅长沟通,但我在沟通时还是有意识的说的全面点,如果还不行的话就画图呗,一图胜千言啊。有时候说清楚一件事情是很难的。

按酷壳博主的意思X-Y问题如下:

1) 有人想解决问题X

2) 他觉得Y可能是解决X问题的方法

3)但是他不知道Y应该怎么做

4)于是他去问别人Y应该怎么做?

我遇到的X-Y Problem都是同事试图向我沟通不是他们专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的按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但其实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经验,问题的假设前提往往是错的,更何况问题本来就很复杂,可能更本就没了解清楚问题。

说了这么多,举个典型例子吧:

某天同事A打电话来问我一个工作问题:

同事A:xxx设备如果能xxx相比xxx能不能提高速度?

…然后是一大堆解释和讨论…

然后我精疲力竭的弱弱问了一句:你为什么想这么搞,现在xxx设备速度还可以嘛,没必要搞啊?

然后同事A惊讶的喊:xxx设备不是很慢很慢吗,xxx指标都xxx了。

然后我-_-!!!说:xxx设备本来就没这个问题啊,你瞎想了…

然后就没然后了-_-!!!

如果事前能先说明一下原因,也不至于费这么多口舌和我的脑细胞啊,不说了,总之在说明问题前先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你为什么这么想的理由,这样人家才能帮你吧。

春节过年中

越来越就得过年好无聊,各种烦恼不开心:(

Eric Carmen 的 All by Myself

When I was young
I never needed anyone
And makin' love was just for fun
Those days are gone

Livin' alone
I think of all the friends I've known
But when I dial the telephone
Nobody's home

All by myself
Don't wanna be, all by myself anymore
All by myself
Don't wanna live, all by myself anymore

Hard to be sure
Some times I feel so insecure
And love so distant and obscure
Remains the cure

Google Reader被关闭了

今天早上在同事车上用手机看Hacker News,头条竟然是”Google Reader shutting down”,在公司电脑上登录立马证实了消息。对我这样习惯上网等于上Google Reader的人,这个让人接受不了了-_-!!!。

回顾用Google Reader也两三年了,博客订阅数也达到了160了,其中的酸甜苦辣自有一番滋味在其中。可以说是Google Reader扩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在现在微博横行的世界中看到了博客的可贵之处,感谢各位辛苦写博客的博主。话说还有几个月,希望能找到替代品,以此纪念伴我左右的Google Reader君, R.I.P。

科学

这是前天CCTV里报道世界末日破灭的专题节目,主持人的一句口号令我印象深刻–“相信科学”。是的,从小被灌输的真理就是这个相信科学,科学的反意词是迷信或者是宗教吧。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国人基本没有信仰(这是可怕之处),非得找出一个的话,除了信仰物质(钱)外就是这个科学了。但是科学能给人以真正的快乐吗,我看未必如此。

小时候当然都信科学了,那是人人的梦想似乎都是科学家吧:)。一次家里请来了个道士之类的,我很是反感,以至于奚落我的父母。我父母当然是传统的中国人,吃苦耐力,家庭为重,那是一个头上三尺有神灵是世界,但是他们过的心安理得,哪里像现在的年轻人,惴惴不安,迷失在社会之中。在那本《中国近代史》里说过,古代中国是氏族社会,国家的基本单位是氏族。族中有长老做领袖,有相应的族规,如果有人犯法或犯族规,要有本族先处理,官府不能干涉。在这种群体环境庇护下,加上宗教的安抚,使人们度过了多少个艰难困苦岁月。但是近代以来氏族社会的瓦解为家庭社会,再瓦解到现在年轻一代的个人社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_-!!!)。扯远了,总之用电影《Life of Pi》(国内翻译成少年派xxx让人费解)里Pi母亲的一句话–“科学就算能解释一切,单不能解释你的内心“以此反驳Pi父亲的唯科学论。

现在说宗教,宗教其实也像科学用来解释一切,在宗教这个大框架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有的现象都有确切的解释,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甭管对不对),所以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平静的,遇到突发的灾难,都能够请神灵保佑度过难关。但科学能保佑我们不受心灵的伤害吗?这很难说,况且科学也有解释不了的事情(宇宙、时间、未来),科学可能带给人焦虑。

我不是说科学不好,只是觉得每件事都有它的代价,科学也不例外。在国内相信科学的代价就是剥夺你选择信仰的权利。

可悲的是,当前我们都失去了自身信仰(我也是),不知道如果再来个灾难之类的,我们有几个能像少年派,这是我比较担心的。所以说先进不一定都好,每个人都要付出代价。

西湖暴走

前天有事去市区,办完事出来吃了顿午餐(好像叫邻什么里,吃了芹菜炒肉丝什么的,奇怪的是吃出老妈烧的家常菜味道:)),下午闲着没事而且离西湖很近,就顺便冒着寒冷逛逛西湖。

由于不是周末,游人很冷清。望着西湖,我萌生了绕湖走一圈的冲动,跟电影中阿甘的情景一样。西湖对于我来说即熟悉又陌生,我希望找到我那个熟悉的西湖。我沿着湖边小路,穿梭在熟悉的湖面和陌生的人群之间。我发现湖面和人群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我想起了唯一记得的顾城的《远和近》),我不喜欢拍人的风景照(一般旅游除了拍照还剩下什么呢?),因为对我来说人工是自然反面,而恰恰这么美丽的自然偏偏横插个人,拍出来的照片可想而知多么别扭。是的我认为有人的风景照是对风景的玷污,所以外出旅游我从不带相机,只要带上眼睛和一颗敬畏的心就够了,也许一篇游记也不错。抱歉又在扯淡了,当我穿过一群唱歌的大妈和仿古建筑后,我意识到西湖已经面目全非,是的除了湖水是真的外,其他都无一是近几年仿照的产物。至于原因全都毁与560年代,这个都知道,我也不说了。我无奈的叹息,除了叹息还能说什么呢,现在的西湖与任何一个游乐场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唯一值得看的就是那变换莫测的湖水了。

走了一半,回头望湖水,远处的城市高楼隐藏在厚厚的PM2.5中,我幻想古时的风景和古人的生活。走着走着,我突然意识到西湖这个词包含的信息。古时的西湖在城市的西边,所以古时的市区应该在延安路这边,那时的城北应该是一片田园风光吧。反正一边走,这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喷涌而出,怪不得作家需要时不时的出去采风。

走到后来就没什么好说了,纯粹为了走而走,幸亏平时也常常跑步锻炼,倒感觉不到累。最后从苏堤沿白堤回到出发点,估计也就10来公里吧。回到住处,朋友问我在干什么,我脱口而出暴走西湖。是的,有时候人一时不去做,一辈子也不会去做。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BTW:上图的亭子已经倒塌了,逝去了的东西是不可能复原的。

换博客

博客建立一年了,一开始采用的是Python博客系统kukkaisvoima,好处是可以控制全局,喜欢怎么改就怎么改,不过改来改去仍显单调不好用,今天心血来潮试试传说中的Wordpress,只按了个markdown插件,以后的东西慢慢来吧。

下面是我那Python博客的第一篇博文,算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吧:)。

写与2011年10月20:

终于有了独立博客,先吐槽一下。网上用Python写的博客系统也太少了吧,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个kukkaisvoima

今后多写写技术文章,提高一下写作能力,偶尔还可以玩玩服务器,很不错:)。

BTW:在这里缅怀一下刚去世的大师DMR, R.I.P。

 

 

 

近况

很久没跟新博客了,这次是因为上次写的RSS引擎,我发布在豆瓣上测试,今天打开RSS引擎时发现不能创建,提示数据库文件损坏。我想了一下就是用的数据库是Python直接操作shelve,存储在一个文本文件上,没有做多进程访问保护,文件损坏也在情理之中,下次有空一起补上。

还有是最近对3D建模感兴趣,学习了Blender软件建模,下了一个Wiki book看看,感谢还不错。学习过程还是很难的,毕竟也是一门手艺活,感觉能在虚拟世界中用普通不起眼的点线面搭建实际的模型,很好很强大:)。顺便晒一下自己的习作。